文/制作:王晗
编辑:李靖
当前,以ofo、摩拜、bluegogo为代表的近30多家共享单车品牌,在国内众多城市攻城略地,并在逐渐地开拓国外市场。然而另一方面,前几日“悟空单车”成为国内第一家宣告倒闭的共享单车品牌,也为这个过火的市场敲响了审慎布局的警钟。
在中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共享单车,面对政策、习惯各不相同的海外市场,怎样在海外市场站住脚跟?在资本对共享经济产业逐渐谨慎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跨界合作保持这个产业的活力?在近期举办的 TechCrunch国际创新峰会上,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向凤凰文创记者解答了这些问题。
△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接受凤凰文创记者专访
ofo今年的战略目标是进入20个海外国家
凤凰文创:未来共享单车领域发展的趋势是什么?ofo发展到现在有什么新的战略规划?
张巳丁:对于ofo本身,其实我们今年的战略目标或者计划,是到更多的海外国家,给更多的全球用户提供共享单车的服务。其实到年底我们有一个小目标,就是要进入20个海外国家,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考虑。
凤凰文创:我们也是看到ofo在英美等国家有一些布局,它的效果与您预期的状态有没有什么不同?
张巳丁:我们现在已经在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开始落地了,并且已经开始给全球用户提供这样的共享单车服务。我觉得对于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来说,一方面需要借鉴已有的目前在国内这么多城市的现有经验,但是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考虑海外在其他一些条件上和国内存在不同的地方。
ofo海外本土化,最终是回到当地用户的体验上
凤凰文创:具体可以做哪些升级上的调整来进行本地化适应?
张巳丁:比如,在英国,法律政策规定骑车上路必须要戴头盔,而且自行车必须要有前后尾灯,如果没有这些,警察是会把你拦下罚款的。所以所有的这些因素,包括车的尺寸、车的一些芯片上的改良,我们都需要根据海外当地国家的具体情况来作调整。
ofo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来适应当地或者产品本地化的过程,在这个本地化的过程中,我觉得需要综合考虑的是大家的骑行习惯,一切的出发点最终还是要回到用户体验上。所以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用户的体验,即用户到底有没有骑行习惯?他的骑行习惯是什么?他习惯的方式是怎样的?他习惯的自行车尺寸大概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根据已有的行为和数据来做调整。
ofo是“连接者”,共享单车靠各界合力才能向前发展
凤凰文创:在未来业务的扩展过程中,您考虑的合作方因素有哪些?
张巳丁:我们其实在跟很多品牌合作,从制造方面来说,我们的理念是不生产车,而是去连接车。所以我们其实在跟很多传统的自行车大厂,比如凤凰、飞鸽、富士达等企业在合作。当然我们也在和一些比较新兴的单车品牌来进行合作,比如说轻客、700Bike和云马,这是整个制造业的方向。
品牌上来讲,其实我们做了很多好玩的跨界互动,包括类似于“ofo腿”这样的合作。总体来说我们持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我觉得做共享单车这件事不能光是依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能参与进来,希望有更多的个人能够参与进来,另外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优秀的、有优质品牌的企业参与进来,大家形成一个合力,一起来推动共享单车向前发展。我觉得毕竟这件事对于整个城市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因为未来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一个人性化、友好的城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对自行车到底有多么的友好。